青城山味江陵园环境俯视:福建山东浙江做七祭祀习俗

2022-08-26 08:29:02人阅读老吴公墓

做七也叫“斋七”或“七七追荐”,也俗称“水陆道场”,是民间办丧事时举行的超度亡灵的法会。做七之俗源于佛教信徒,大致在南北朝时即已开始流行。唐宋之后,虽为官方和士人所反对,却在民间大盛,成为丧俗中超度死者灵魂不可或缺的仪式。在民间,做七大致以家庭祭奠为主。他们从死者去世之日起,每七天举行烧纸祭祀仪式,所以也叫“烧七”。俗谓人死后阴魂每七天要过一关,共七大关,所以,每到一关时,家人要烧纸祭祀,助其过关。做七在江浙地区是非常普遍的习俗,过去在杭州等地,人死后都要做七。习俗规定’ “ ‘头七,须在第六日做,俗称‘敲头六儿。

由和尚鼓吹敲打,拜十王杆,挂功德画,张挂榜文。‘三七,由和尚念还受生经,晚上放焰口。‘四七’多由亲戚送。‘五七’前一日晚,在门口设望乡台,用门板搭台,摆供桌椅,椅上披死者衣衫,上撑伞一把,认为到了 ‘五七’,死者才知自己巳死,要回来探望亲友。‘六七’须女婿操办,灵前只供索菜。‘七七’或称‘断七’,晚上放焰口。在金华等地,虽然认为每个“七”都很重要,但实际操作上却是有区别的,“ ‘一七’、‘二七,以简便羹饭上坟。‘三七’羹饭必须丰盛。‘六七’为大祭,祭品由出嫁女儿备送,设猪头、鹅上坟祭奠,祭毕,挑回娘家请客。‘七七’也叫‘满七’。

满七后,第二天(即五十天),要做满筵羹饭,祭请祖宗四代,示意本房又增一阴灵,拜托诸阴亲携带之。这时牌位送人祠堂安放。也有孝子给灵牌送供饭三年的,待三年后开孝,再把牌位送入宗祠。亡者逝世百日,要举行百日祭,逝世周年举行周年祭。当年春节要贴蓝纸白字的素对。”有些地方在死者去世三周年时也行烧三周年礼,从此以后则不再举行特别的祭祀仪式,和其他祖宗一样,仅仅在逢年过节时受子孙们的祭拜。

(1)浙江台州的“做七”祭祀,非常隆重这样描述:做七,就是每隔七日请亡人的灵魂来“吃” 一次,(所谓的“吃"在这里大约是个人的理解,因为,做七是超度,供斋主要是为了请神灵来享用,是一种“贿赂”——引者注。)以表示儿孙们的孝心,直待“七七”四十九日“满七”为止。从出丧的那天算起,到第七曰,便是“头七”,即第一个“七”。有的儿子们多,轮流各做一个“七”,其余的一道做。“满七”,乃是一定要共同做的。但大多数人家,从头到尾都是集体办的。碗头菜肴,有的开始是四碗,从第三个“七"起,每“七”加一碗,到“满七”时才是九碗,但有的一开始便是九碗。做七,一般在黄昏时分,先由长子“领七”,然后才是"送七”。领七,长子要穿戴起孝服,前去三岔路口,即“送七”要到达的地方,点着香炷香,将其中一炷香插在那里,称呼一声亡人,说:“今夜是七,请来吃七!”然后拿回六炷香插在灵桌上,意思是,亡灵会随着香烟来到灵桌上"吃七"。做七,先在灵桌上点着香、蜡烛,摆出碗头,儿子、媳妇们在灵桌前一个个跪拜,请亡人来“吃七”;同时,燃化千张。过些时间,要用“敲背”(小竹杆劈成两半)问卜,问亡灵现在就回去呢,还是再待一会儿才回去?

如果“敲背”与愿心相合,便是亡灵要回去了,即可以‘‘送七”;如果“敲背”与心愿不合,表明亡灵还要再待一会儿,那么儿子和媳妇们现在不能送七,而要再过些时间,再次问卜,直待“敲背”与愿心相合了,这才可以送七。两片“敲背”抛在地上,都是仰面的,叫‘‘阳交”;两个都扑面的,叫“阴交”;一仰一扑的,叫"升交”。如果许下的愿心是:亡灵要走的,讨个“升交”。结果“敲背”正巧一仰一合,那么愿心与“敲背”相合,说明亡灵要走了。现在就可以送七,否则,还要再过些时间。可以送七了,儿子和媳妇们再次在灵桌前跪拜,表示送亡灵回去;然后将每碗的东西摄一点来,用面粉皮包起来,放在桶盘里,这叫“渣食”。送七,儿子、媳妇们都要穿上孝服。长子点着三炷香在前,第二个捧桶盘,其余的拿千张,媳妇们要哭着出去。到了三岔路口,长子将香插在墙角或地上,称呼一声亡人,说:下个七是何日,请到这儿来!捧桶盘的,将“渣食”丢弃在地上,同时燃化纸钱。随后,大家脱掉孝服,回来吃“渣饭”,即将灵桌上的“碗头”重新烧过,吃掉。

传说,送七的人都要吃一点,这样会“脚手健”(体格健壮)。在七个“七”中,第五个“七”是由出嫁的女儿做的,也叫“荐七”。这一天,女儿和女婿挑着所有“荐七”的东西,包括碗筷、柴火之类。简而言之,除了借用锅灶之外,不动用本家一点东西,而要请本家所有的人吃。荐七,要请和尚或道士做法事,是出嫁的女儿对亡人尽孝的功德道场。女儿要哭着进来,哭着出去。法事完毕,要当日赶回去。回去时,本家的兄弟要隆重地回礼:小至碗盏〗筷子.、酒盅、饭篓,大至竹箩、竹、自行车等。其中有两件东西是必不可少的:一是发糕,即用麦粉发酵蒸熟的整格(蒸笼一格)糕,兆示着“发家致富”的意思。兄弟给姐妹发糕,自己也要蒸一格留家,是同样“发家致富”的意思。另一件是孝服,如果亡了父亲,则要给姐夫“白扣钟”(男性孝服,即白大褂、白长袍)。第七个“七”,即“满七”,由本家孝子们集体举办,亡人的女儿、女婿都要参加。这一天,要请和尚或道士做功德,一般是水陆道场,即“起码六”,只要六个人做法事就可以了;有钱的人家,则要请九人、十二人做法事。

(2)山东的“烧七”,《山东民俗》是这样记录的:从死者去世之日起,每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焚香烧纸祭祀的礼仪,谓之“烧七”。一般从一七到七七,巨野则烧到十七。在这七个七中,以五七最为重要,通常并不一定每个七都烧,但五七是一定要烧的,俗话说: “五七三周年,不烧不周全。”到五七时,死者的亲属要带着金银山、摇钱树、聚宝盆等纸活和供品、香纸等上坟去祭祀。黄县等地称六七为“闺女七”,这天,死者的女儿、侄女、外甥女等,带着纸扎的盆花和花篮上坟祭祀。如果烧七之日恰好同夏历日期相同,例如初七、十七、二十七等,那就叫做“犯七”,烧七时,要在坟上插一面白纸小旗,以避忌讳。莒南则请僧道作法诵经,谓之‘‘破七”。有的地区,死者有几个儿子就不烧几七,如有三个儿子则不烧三七。

(3)福州的做七习俗,就更有意思了,《福州习俗》这样写道:昔时,死者入棺之后,每七日,要在棺木上漆一次。漆,与“七”谐音,原是七日一漆,棺工“做漆”本属七日一道工序,后成为丧事“做七”,指七日一祭奠。虽然现今改革殡葬,尸体火化了,但“做七”的习俗仍然在流传,表示儿女们的孝敬。旧例,停棺厅堂,一般排灵要守“七七”,即四十九天。头七,称上孝七,举家大小在祭奠时守灵哭祭,俗称“做报亡”。道场由孝男出资主持,如果兄弟多人,或分房头分摊,或由长子独出,俗称“孝男七”。二七,道场由亲族出资主持,叫“内亲七”。三七’道场仍由孝男负责’如果长子做了 ‘‘头七”,“三七”就轮其他孝男负责道场出资。这次道场俗称“拜忏",指为死者亡灵忏悔。家庭不富裕的,或子孙急于出门办事的,“三七”便可出葬。四七’道场由亲友集资主持’俗称‘‘发七”。

五七多安排开吊,道场规模最大,俗称“做成服",许多亲戚朋友登门倬念。挽联诔幛,陈列满堂。六七,道场由孝女主持,俗称“孝女七”。七七,也称"终七”,道场由孝男主持。其中要举行“断七”仪式,要烧好多纸钱、楮衣。尤其特裱的纸厝、纸箱等,俟道场高潮过后在大门口焚化,称为“填钱”(填,福州方言,“还”的意思’指为死者还债)。做七’不仅要负责祭奠的礼品,还要负责承担上一道棺漆的费用。从上述三地关于“做七”习俗的描述中,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感受到丧葬习俗在各地的差异。各地都以自己对习俗的理解作为依据,有发展增加的,有变异弱化的。

    原创文章 请勿转载:http://www.weijiangling.com/guoxue/binzang/116.html
    感谢您浏览成都老吴公墓网!
    互动热线:183 283 29737